
前不久,在距離煙臺海陽海岸線30公里的海域,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項目第34號風機并網發電,山東海上風電實現“零突破”。
華能煙臺電廠黨委書記、華能煙臺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孔源介紹說:“我們的風場占地45平方公里,建設58臺風機,年發電量8.2億度,節約標煤25萬噸。”
立足海洋能源產業發展新風口,山東將海上風電開發作為推進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,在沿海布局渤中、半島北和半島南三大風能片區。
山東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副處長王夢學說:“按照建成一批、開工一批、儲備一批的總思路,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發展基地,形成千億級的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集群。”
耕海探洋,裝備先行。在青島離岸130海里的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,國內首個深遠海養殖中央綜合管理平臺,“深藍一號”深海網箱以及養殖工船等現代化裝備助力海洋漁業挺進深藍。正是在這片黃海冷水團,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團隊成功養殖出高品質的三文魚,打破了國外三文魚養殖近五十年的壟斷。
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紅說:“ 我們的三文魚從冷水團,最遠到了廣西南寧,也就是38個小時就上了餐桌了,這個是我們的絕對優勢。”
為傳統漁業插上高端裝備的翅膀,試驗區建立起“陸基產業園區+深遠海產業園區”的發展新模式,從種苗培育到產品深加工,打造百億級深遠海綠色養殖產業集群,成為現代海洋漁業的前沿標桿。
山東海洋集團投資部資深專家湯慶凱說:“這個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,我們驗證的是技術路線,打造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驗,在全國范圍內可以復制。”
同時,山東加快建設中國海工北方總部,初步建成船舶修造、海洋重工、海洋石油裝備制造等三大海洋制造業基地,并在一些特色細分領域實現了領跑。船舶在海上長期航行后,船體會附著大量的海生物,不僅影響航速,也加重油耗,這成為困擾航運業的一大難題。在威海國家淺海綜合試驗場,一款船舶清洗機器人一經問世就迅速占領市場,2個月為企業帶來5000萬的訂單。
智真海洋科技(威海)有限公司技術顧問劉文智說:“傳統方法每年就得上船塢,上船塢費時費力,(花費)幾十萬上百萬的計算。我們這個1個小時可以(清理)達到1000平方米左右,比如10萬噸級的船,用20個小時就清理完了,效率是人工的數倍。”
效率如此高,是因為這款機器人安裝了8個螺旋槳,能實現360度翻轉清理作業。但是想要把船體上附著的海蠣等海生物徹底清刷干凈,研發團隊著實下了一番功夫。
智真海洋科技(威海)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順禮說:“最早的時候我們2016年做過刷子的,效率低。從2019年的年末我們開始研究“空化射流”,它的力很大,形成爆破,里面有小氣泡,它是一個面上的(切除),把它凸出來那部分就清掉了,對(船)漆基本上是零損傷。”
如今,船舶清洗機器人已經升級到第三代,并成功拿到國際市場通行證。如今,圍繞海工裝備、海水淡化、海洋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,山東已持續推動276個重點項目落地見效。海洋經濟在全省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約占20%,是全省新動能、新產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。
山東大學海洋學院常務副院長梁振林說:“這些年,山東持續聚焦海洋現代科技的‘新戰場’,推動海洋產業特色化、高端化、集群化、智慧化發展。比如說我們的深遠海牧場裝備以及相關的海工裝備制造,現在都成了全國的標桿。”
【記者手記】山東海域面積廣闊,海洋資源富集,海洋科技、海洋人才和海洋產業基礎好、潛力大。 “山東那片海”,正不斷刷新全國乃至世界的認知——海洋傳統產業提檔升級,海洋新興產業加速崛起,海洋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。3000多公里綿長海岸線邊,近16萬平方公里蔚藍色國土上,現代海洋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勃然生機,劈波斬浪,書寫著山東向海圖強的夢想與未來。